广州到朝鲜6日游价格?
五千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下报朝鲜跟团游大概要多少钱。
朝鲜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沈阳、大连有直达平壤的飞机,还有丹东的火车前往朝鲜,除了这些地方的,你要是想去朝鲜旅游,你得中转,比如你是广州的,想去朝鲜旅游得飞北京或者沈阳,沈阳再飞平壤,中转费大概几百到几千不等。
然后,朝鲜报团一般都是朝鲜四日游、朝鲜五日游、朝鲜六日游比较多,价格大致在4000多到6000多左右。丹东火车过去的需要2700左右。

春节从广州自驾游到贵州,六天时间该怎样安排路线?
广州自驾游贵州,6天时间,如果不去荔波大、小七孔和黄果树瀑布的话,可以走黔东和黔东南方向,参考线路如下:
广州——怀集——贺州——桂林——三江——肇兴侗寨——都匀——贵阳——贵定——麻江——凯里——雷山(可以选择去西江千户苗寨或郎德上寨)——镇远——江口梵净山——铜仁——凤凰——怀化——邵阳——永州——宁远——连州——清远——广州,这条线路全程约2400公里,虽然全程都是高速公路,但是对于6天来说还是有点远,如果可以不到贵阳,那就改走下面的线路:
肇兴侗寨——榕江——丹寨——凯里,(前后的线路跟前面那条完全一样)这样走全程约2100公里,相比到贵阳转一圈要轻松很多。
基本上除了上面这条线路之外,走其他地方都还要远一些,时间更紧张,所以建议参考上面的线路。
你好,我是老徐自驾,行走24省的自驾旅者。
广州到贵州六日,不去黄果树和荔波漳江的话,那么游一下黔东南,梵净山和贵阳周边就可以了,下面路线供参考吧。
贵州的景点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下面说说返程路上顺道游览的龙津桥和黔阳古城。
广州最新疫情情况和出入政策如何?
广州最新疫情情况如下(数据来自今日头条):
截至5月5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27例、境外输入关联病例28例。累计出院153例,尚在院治疗2例(重型1例、危重型1例)。
截至5月5日24时,累计报告境内确诊病例349例。累计出院348例,累计死亡1例。
针对外省市来穗、武汉返穗人员、省内返穗、入境广州等4类人群回广州的最新政策要求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当前,广州市防控政策从应急管理向常态化转变。
1、广东省内回广州
广东省内回广州的,体温检测在37.3℃以下,没有咳嗽乏力等症状的人员,无需隔离。另外,外地人员及本市居民抵穗当天及时通过“穗康”微信小程序申请“穗康码”,对隐瞒重点疫区旅居史和健康状况造成疫情传播的抵穗人员,将依法追究责任。
广东省内坐飞机到广州白云机场无需隔离,全程佩戴好口罩。
由广州高铁去桂林阳朔龙脊梯田六日五夜的玩法有哪些?
桂林的阳朔和龙脊,前者相对休闲,后者在山里,难免要爬山,需要一定体力,建议先到龙脊,再去阳朔。
去龙脊梯田的车,让客栈帮预订最为方便,不用预交款,出发的前晚,司机会发短信确认。桂林市的乘车点是桂林站和桂林北,桂林站更方便些,一般在香江大饭店前的停车场上车,下车点是金坑大寨停车场;另一种麻烦点,先到琴潭汽车站,坐到龙胜县的直达快班,再转小巴到龙脊的平安寨,如果去大寨,则需在二龙桥下车,再转车前往。两种方式费用均为单程50元,车程约3小时。
在龙脊应安排三天两夜的时间,平安梯田和金坑梯田是最大的两个观光点,也是主要的住宿地,其中平安的梯田离村子近,容易爬升,线条细腻,景观秀气,而金坑的梯田地势更高,范围大,更大气一些,而且只有金坑才有缆车坐,直达金佛顶,如果可以,两处各住一晚就更好,如果二选一,那就去金坑吧。
离开的时候是第三天,同样找客栈老板订到阳朔的车,提前一天为好,约五小时车程,晚上住西街,吃啤酒鱼,逛古镇赏夜色,第四天,去杨堤,乘竹筏漂流精华段,到兴坪入住,别忘了上老寨山看全景和日出,第五天,乘车回阳朔,骑行+漂流遇龙河,入住遇龙河的民宿,第六天,自然醒,准备回程。
几年前正好走过,五六天如果不去阳朔是比较宽裕的,如果去了阳朔只能是蜻蜓点水了。
DAY1:高铁3小时左右到达桂林,可以找一个离象鼻山公园近一点的住处。吃螺蛳粉,下午可以游一下国宾洞这是桂林的重点景区,晚上可以游漓江看夜景。
DAY2:包车去龙脊梯田,单程4小时,堵车另算。夜宿龙脊农家乐。
DAY3:龙脊梯田,建议步行下山可以有更多体验。返回桂林。
DAY4:漓江到阳朔(俗称大漓江),坐游轮,早⬆️出发,中午前后到,可以在老街吃一下当地特色啤酒鱼,晚上看一场漓江印象演出。其他景点如蝴蝶泉[_a***_]的不推荐,商业气氛太浓。
DAY5:阳朔到桂林,途中可以参观一下以桃花源记为蓝本的景点。傍晚回到酒店。
DAY6:早上可以去一趟象鼻山,吃过午饭就可以高铁返回了。
其中3-5日行程建议包车。
希望我的行程能给到您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2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