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是怎样的?
我也是百度才知道有这个故事的,感谢题主的问题,也让我增长了见识。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任蕃,有一次, 当他登上了天台山的中子峰时,触景 生情,于是提笔在寺院的墙壁上写了 —首诗:绝顶新秋深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之后,他又开始了游历生活。在 ,百里之外,他突然想到,如果把上边那 首诗的“前峰月映一江水”中的“一江水”,改成“半江水”,就更能写出大江 在峰侧半掩半露的情态。 于是他便一 口气跑了回去,却看见不知是谁已经 将“一”字改成了“半”字。
此时,他不 禁拍手叫好:“真是遇到知音了,我这一百里没白跑!”这就是“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 事,诗人奔走了一百里路,只因为要改 诗中的一个字,而往往我们的文章就在眼前,却懒得修改。诗词、文章的准 确性是以对事物细致深入的体察、周 密正确的判断为前提条件的。
为了准 确,选词必须注意词与词之间细微的 差别,了解词的“个性”,才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把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就是讲述了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做任蕃,有一次他来到了天台山,没想到在那里产生了感情,于是提笔在寺院墙上写了一首诗:“绝顶新秋深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印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之后,他离开了那里,开始漂泊各地,走到了百里以外,他突然想起那首诗里的“一”改成(半)“前峰月印半江水”更能体现出当时的情态。
所以他决定又从百里以外转回去改那个字,当他回到寺院时,发现一字已经被人改成了半字了。此时,他很开心的赞美,没白跑一趟,真正遇到了自己的佳人。所以就产生了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
古人那种智慧的精神,为了改一个字能从百里之外转回去,而我们平时写的字就在眼前都懒得改。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要认真,一个字也不能马虎。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任蕃,有一次, 当他登上了天台山的中子峰时,触景生情,于是提笔在寺院的墙壁上写了—首诗(现在景区不允许了):
绝顶新秋深夜凉,
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映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
之后,他又开始了游历生活。在百里之外,他突然想到,如果把上边那 首诗的“前峰月映一江水”中的“一江水”,改成“半江水”,就更能写出大江在峰侧半掩半露的情态。
于是他便一口气跑了回去,却看见不知是谁已经将“一”字改成了“半”字。
此时,他不禁拍手叫好:“真是遇到知音了,我这一百里没白跑!”
这就是“奔走百里改一字”的故事。
其实古人的严谨态度直得今天的人们去学习,相传贾岛为写一首诗"僧敲月下门,"敲"还是"推"好,结果撞上了韩遇的车,当韩得知贾是在为一首诗一个字而苦思的时候,不但放了贾岛,还帮它改为"僧”敲"月下门。"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西绝,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故事不再赘述,大家在别的回答里可以看到,只回答对于“奔走百里改一字”行为目的理解。
1、“严谨”,这是写作态度,优秀的写作者会要求自己完美,作品会仔细检查、推敲。发现不妥及时更正,这是良好的态度。不惜百里,则更显其迫切。
2、“贴切”,月夜中,山峰会遮挡部分江中月影,而且远方的江水,在月夜并不清晰,所以,“一”字有些不准确。
3、“意境”,月光落在江水,粼粼波光闪耀,这些月华水影集中在月下部分,使江水更明亮、更生动,“半”字聚光突出了这一部分景致。再者,整个诗的氛围是清、寡、孤、独,半字为“不满”,符合整诗意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2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