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瑞士苏黎世旅游怎么做攻略,得花多少钱?
吃(一顿):
麦当劳: 10-20 瑞郎
小饭馆: 20-50 瑞郎
中档饭店: 30-100 瑞士法郎
住(一晚):
青年旅舍: 60-150瑞郎
三星酒店: 200-400 瑞郎
四星: 400-800 瑞郎
行:
这个差别就大了,看你是就在苏黎世和周边玩还是去瑞士其他地方,根据情况一个星期预算100(只在苏黎和周边)到1000瑞郎(瑞士到处走马观花逛一圈)都可能
瑞士自由行,有什么当地特色的攻略推荐?
去年9月4号到瑞士,9号离开。建议在瑞士租车自由行,比较方便,最好提前网上预订好车辆,这样下飞机直接在机场就可以拿到车。我们先去的琉森,或者叫卢塞恩。预定了一家湖边的酒店,阳台就能看到皮卡图斯山。在卢塞恩可以待个三天,不用太匆忙。一天逛一逛卢塞恩市内的景点,基本上徒步就可以,酒店会提供免费的公交卡,所以不想走路,也可以搭乘公交车,可以尝试体验一下。另外两天可以去瑞吉山和皮拉图斯山。坐一下世界上最陡的齿轮小火车。感受一下云雾里的阿尔卑斯山脉。还可以开车到附近的小镇,每一处都像风景里的道具。离开卢塞恩,我们又去了苏黎世。苏黎世大学那里的高点的确是一个比较好的观景平台,很喜欢苏黎世的电车,感觉和城市很相称。另外在学校附近发现一种果实,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奇怪物种,这就是旅行的惊喜,看我们没看过的风景,吃不同风味的美食,拥有不同以往的人生感悟~
我是2016年去的是瑞士,距离现在也有4年了,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希望我分享的这些经验能帮助到你。
瑞士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安静,第二就是干净。
去瑞士的话,还是得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购物的话那我比较推荐苏黎世,卢塞恩和因特拉肯,这三个城市基本上都可以满足购物的需求。
如果是看景色的话,我推荐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其实不算是城市,我认为撑死算个小镇,叫圣莫里茨,这个小镇把瑞士的安静表现的淋漓尽致,非常舒服,我记得我去的时候是6月份,天气其实很好,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但是在早上还能呼出哈气,这种矛盾带给我的感受实在是太深刻了,在圣莫里茨附近有个雪山,名字好拗口,我实在没记住,天气好的时候景色非常美,最关键的是人不多,个人认为比因特拉肯的少女峰的景色要好,附近还有个湖,名字我也忘了,景色也是非常美,可以沿着湖遛弯,也可以坐在湖边的长椅上吹吹风,发发呆,如果不是时间不允许,我能在那湖边坐一天;第二个地方叫沃为,是查理卓别林和奥黛丽赫本晚年定居的地方,整个瑞士境内有大大小小数万个湖泊,在沃为,就有着全瑞士最大的湖——日内瓦湖,整座湖泊的面积大概在500平方公里左右,已经相当于一个小镇的面积了,从我住的酒店的房间向外眺望,景色依山傍水,宁静祥和,真的非常的美。
我上传了一些圣莫里茨和沃为的照片,希望你能喜欢。
两个人去瑞士度蜜月一周需要花多少钱?有哪些景点值得推荐?
瑞士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之一,也是最贵的国家之一,一周在当地的花费,每人预算一万元并不算过份。
当然具体花费多少,还要看打算去多少景点(美丽的景点实在太多),以及怎么去这些景点。个人认为,一周玩瑞士特别是其冰川、湖泊最佳的方式是通过搭乘观光火车,串联起一些各具特色的景点。
瑞士境内众多景观火车路线中,以“冰川列车”(Glacier Express) 及“黄金之路”(Golden Pass)最为著名。
一、冰川快车。它却被称为“世界上行驶最慢的观景快车”,拥有延伸到车顶的观景大玻璃,非常方便赏景。冰川快车将欧洲几大著名高山疗养地——***尔马特(Zermatt)、圣莫里茨(St.Moritz)和库尔(Chur)等地连接起来,其中的***尔马特是瑞士唯一上榜BBC人生必去的50个地方清单的景点。
二、黄金列车。该列车同样有大观景玻璃,其线路集瑞士精华景观之大成,以位于瑞士心脏地带的琉森湖畔为起点,串联琉森(Lucerne)、因特拉肯(Interlaken)、兹怀斯文(Zwei***men)、蒙特勒(Montreux),一路延伸到素有“瑞士蔚蓝海岸”之称的日内瓦湖畔。而在因特拉肯换乘齿轮火车去少女峰也会是必游项目(不过本人两次去少女峰均因大雾啥也没看见)。
当然,如果度蜜月不希望跑太多地方太辛苦,如果要在瑞士众多景点中择一而居的话,个人会毫不犹豫的推荐***尔马特(瑞士唯一的人生必去的地方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尔马特(Zermatt)位于阿尔卑斯山的群峰之中,其中的马特洪峰是阿尔卑斯山的象征,亦是瑞士的地标(瑞士巧克力包装上的图案)。***尔马特还是世界著名的无汽车污染的山间旅游胜地,整个小镇建筑风格统一极具特色。
遗憾的是,游瑞士,一周实在短了些,也只能走马观花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3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