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旅游需要几天?
2到3天
婺源旅游2到3天比较合适。婺源的景点很多,比如晓起、江湾、李坑,婺源二日游建议玩婺源东线一天+婺源北线一天。江西景德镇自由行建议2到3天,婺源2到3天比较合适,两个景点相距不远,并且很值得一游,可以享受同家人、朋友慢节奏的旅行。婺源的油菜花开花时间稳定在3月中下旬,当年气温偏高就会在3月15日前后开放,花期延长至4月上旬,最后结束时间为4月15日前后
黄山、婺源、庐山十日游,行程该怎么安排?
这条线路的春天和秋天都堪称经典。粉砖黛瓦马头墙,诗情画意痴绝处。春天婺源的油菜花独领***。秋天红叶似火,各村各户的晒秋、塔川都堪称中国最美秋色。所以时间不同线路上会各有侧重。
自驾的朋友可先到黄山市汤口镇下高速。安排两天的时间游玩黄山(感兴趣的朋友可翻看我之前写的关于黄山攻略的文章,在此就不罗嗦了),下山后延途就是塔川、木坑竹海、许村、卢村、宏村、西递等网红景点,距离都不远,到了黄山不去皖南的古村落会觉得白去了安徽。然后再去呈坎、唐模、棠樾牌坊、徽州古城、屯溪老街。当然为了避免审美疲劳,可做好攻略适当的进行选择。春天推荐木坑竹海、宏村、呈坎、徽州古城,秋天推荐塔川、宏村、徽州古城。据说距深渡8公里阳产堪称世外桃源,也是特别值得一去的。安排两天的时间,感受一下徽州的山水人文是必须的。
婺源号称中国最美乡村,可安排两天时间。春天重点推荐第一天东线赏油菜花线路:李坑~汪口~晓起~江岭。第二天北线:思溪——延村——长滩——彩虹桥——大鄣山峡谷线路。秋天推荐簧岭赏秋~李坑~彩虹桥(地标)~菊径(路过远眺,中国最圆村落)~石城,还有赋春的长溪。感兴趣的朋友可观看我之前写的关于深秋游览婺源的文章。
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时间上也需要两天。庐山之美在山南,因为我去的时间太过久远线路就不做具体推荐了。附图供大家参考很直接。印象最深的就是庐山瀑布很远大约会耗时两个小时。另外庐山除自然景观奇秀险美,出名的也在它的人文历史,由其近代不论是中国***还是***都和它息息相关,花些时间游山玩水的同时也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上述共需要八天时间,其他两天可安排路上或自由行动,比如沿途的景德镇、瑶里古镇也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偷懒利用一下以前的攻略供大家参考。
我是随意去走走,喜欢历史、喜欢自驾,希望能用余生的时间到处走走看看,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各地的美食,希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可以互相关注沟通。谢谢
这几处黄山景致最精彩但最耗费体力,很多人腿部肌肉拉伤,难以下山和行走,宜放在最后几天。
故建议十天游程为D1-D2游庐山,D3游九江,D3九江~婺源,D4~ D6游婺源东、中、西线,D7婺源~黄山,游黄山翡翠谷、凤凰源、九龙瀑,D8- D***黄山(黄山三日游最佳),D10休整,有精力可游花山迷窟、屯溪老街或周边古村落(十多处古镇古村)。
黄山,婺源和庐山三地一条线游览,是自驾游的一条非常好的线路。如果有一个星期的***期,加上一个周末,就可以将这三地一次游玩。前提是自驾车,如果是乘火车或长途汽车就不好说了。
这三个景区从线路上来讲,应当是:庐山,婺源,黄山,或者反之。交通方面,全部是高速,路况没有任何问题。从庐山到走G56经景德镇到婺源,250公里,三个小时到达,从婺源到黄山汤口,G56转G3京台,120多公里,耗时2小时左右。
具体路线建议如下:
第一天到达庐山,第二,三天在庐山游览两天;
第四天走G56前往婺源,中间路过景德镇,喜欢的话可以花上半天时间,观赏和***购一些瓷器,之后到婺源;
第五天在婺源,第六天上午婺源,午饭后前往黄山,住在山脚下汤口镇,尝尝黄山土家菜。做好登山准备。登山前将车存放在汤口酒店;
第七天一早上山,缆车前山上后山上都行,宿山上,第八天游玩之后下山,可以仍住在汤口,或者开车前往徽州老城屯溪,
第九天返程。如果喜欢还可以去黄山周边的西递宏村,观赏徽派古建筑。
这几个地方都童高铁了,很方便。黄山有黄山北和黄山两个站不过都有直达景区的巴士。特方便。去黄山玩两天就可以,然后去西递或宏村去看看。在到婺源走走看看住一晚感觉一下古村落气氛,最后去庐山,去庐山必须去三叠泉,壮观有气势!关于旅游多问多打听!
适合四月份旅游3天左右的景点?
扬州瘦西湖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写绝了扬州城的妩媚娇柔和江南风光的缠绵缱绻。自古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第一胜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瘦西湖,清明这样的烟花时节,自然要去走走。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是一处以秀丽清雅的湖光山色与璀璨丰蕴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交融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漫步西湖,观三潭印月(不上岛)、阮墩环碧、湖心亭、孤山烟岚、断桥等,岂不美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3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