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民币"宝贝":一线城市生娃养娃成本超200万,为什么这么贵?
主要是教育的费用高,择校,补课,实习等等,每年十来万吧。如果孩子特别自律上进,当然也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但多数不参加补习班的孩子,成绩上不去,孩子没信心,老师也不会关注,对孩子成长不好。社会对于孩子的评价方式就是看学校和排名,家长只能尽力支持孩子拿个好成绩,进名校,这样恶性竞争,费用水涨船高,家庭就承受不起了。
在美国,养娃成本也不过如此。
之前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中等收入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不包括上大学),需要23万美元,约160万人民币。中等收入的范围是5.9万美元到10万美元之间,人民币约40万到70万。
而在中国,一线城市养娃成本已经超过美国了,当然中国的计算了上大学的成本,但是如果扣除之后,即便到18岁,也200万左右了。
可见,中国养育成本有多高。
美国平均收入水平是中国的6-7倍,但是养娃成本却和中国差不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住房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一线城市房产价格在全球都排在前列,如果以房价收入比来算,已经是世界首位了。
这个成本之高,直接拉升了养娃的成本。
所以,这就是为何中国连续两年新生儿出生数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了。
我觉得吧,穷有穷养,富有富养。你不要把自己的花钱方式强加到别人身上。我们80后这一代,我和我的同学。自生自灭,哪有保姆接送?哪有补习班?也没钢琴课。出自寒门,混的不比别人差。所以,养娃多少钱,看你自己。像我表弟在农村,他养小孩,是全部免费,学杂都没有。何来负担?就是吃饭穿衣了。所以,量入为出,我说了很多次,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成长没花家里多少钱,很多是寒门。但是,不比别人差。马云,也是义务教育出来的。马化腾也是。所以,义务教育出来,照样大批优秀人才。忽悠私立学校好,很大程度,是为了钱!
***如可以这样简单地进行累加统计,那么像一线城市一个孩子养大要200万,那么两个孩子就要400万,也就是意味着资产没有400万—600万以上家庭财富根本就没有底气去生二孩了。
可按照2018年胡润财富版公布的数据,我国600万以上净资产的家庭数量为488万户,而扣除港澳台地区后仅387万家庭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即便50%的600万以上家庭在一线城市,那么预计总家庭数量达到2500万家庭的一线城市,也是不到10%的家庭财富够到这个标准。
虽然这是一种静态的片面的思维,但在这种科技创新时代,预计最黄金的年龄在35岁左右,或许也是生第二胎的年龄。是否未来还会待遇持续高涨还是未知数,可未雨绸缪不也是一种深谋远虑吗?
生活成本的持续增加,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年二孩政策的发酵期已过,国家统计局本月21日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仅1523万,比2017减少200万人,是近40年来中国出生人口环比下降最多的一年。
那到底养一个小孩成本高不高?带过小孩的或者现在还在伸手向父母要钱的孩子肯定也清楚一些。
尤其如今大学就业的好机会真正逐步消失,研究生毕业才是工作的最佳时期。那么一个从出生的婴儿,抚养到研究生毕业差不多要25年。不去估算未来的费用增加,也不去分析从前的费用相对要低。就全部用今天的现值来参照估计!
家里如果没有老人帮忙照顾小孩,在一二线城市10万一年(含保姆6-7万)是雷打不动,还没有计算艺术类的培训费,这样到了孩子8岁读小学时估计100万花差不多了。
再是从小学到高中期间,虽然在公办学校的学费不高,但加上生活费用一年也是要5万元。而艺术、作文、奥数、英文、理化等培训费少则3—5万/年,多则8万—10万。这样9年义务教育加高中3年,共计12年又是100万超过了;大学四年、研究生2年应该算是省钱时期,不考虑很多去了国外附加费用情况。每年3万生活费加学费1万,另外加旅游、学车、培训等费用2万,那么每年不会少于6万,共计36万。也就是从出生到研究生毕业差不多要花230万左右。
这跟媒体晒出的北京278万、上海247万、深圳218万以及广州201万,相差不是太多。因此,如今养一个小孩压力都已经很大,放开二孩又要多少家庭有勇气生二孩?未来或许还会放开三孩政策,可新生人口的数量每年还在下降!
谢邀
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国情问题,我们中国现在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道路。
跟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是我们讲究的是先富带动,所以就出现比较极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人***满的情况。主要策略的话就是辐射经济,一个超级城市带动周边城市。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教育分布不均,医疗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均等等问题。其中不管是直接还是简介对我们影响最大主要是教育和医疗。目前我们国家教育跟医疗都是像金字塔一样分级的。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县级——乡村。既然医疗水平是有分级的,那消费程度就更不必说了。所有的人都想享受高的医疗水平,让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大家都挤破头颅的往一线城市挤。人多了,竞争多了,消费不又上去了?
现在我们的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别忘了,我们新中国的发展历史才短短的几十年就走在了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了。所以我相信我们的党会领导我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这可能需要一点点时间,倒不会太久。毕竟黑夜总会迎来黎明的。
广州各区生活成本多少?
准确数据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如果你是想选择在哪个区生活的话,其实番禺区是不错的,生活成本相对于天河、海珠、越秀这几个比较繁华的区肯定是低不少的,而且那边的环境我觉得也是不错的。
早饭:5元(包子、肠粉等)
中饭:10~15元(外卖、快餐)
晚饭:10~15元(外卖、快餐)
租房:400~600元/月
水电费:80元/月
交通费:150元左右/月
洗衣粉、衣架、牙刷、毛巾等等:30元左右
不算零食等其他的费用,比较省钱的消费
实际上住公寓的人士有些消费比这还低。比如晚饭可以自己做,可以两个人合租一个单间,租房又可以分摊(这里的单间全部都是独立厨房,厕所和阳台的);上班不远的话,还可以骑自行车,这是个人的一些真实体会,有不同的看法也算正常,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不同。
你好,我是小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生活成本相对于广州市的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这三个区的话,是比较繁华的,所以生活成本比较高,我以前一个朋友在天河那边租过一个单间要800块!
相对于广州的番禺区这边的生活成本的话就比较低,因为我就在这边上班,这边的话,租房也比较便宜,吃饭那些生活成本也是比较低,我租的套房一房一厅是350块钱,快餐这边呢就是12块钱左右,当然肯定还有更贵的,就看你怎么消费!
还有广州其它区的话应该跟番禺差不多,生活成本肯定不会比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这些地区高,因为这些是市区!消费高也是正常的!好了,这就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个人的消费观和消费水平不同,很难用数字来回答说在各个区的生活成本具体是多少,在同一个区,每个人的生活成本都是不同的。***如以相同的生活水平来计算成本的话,大概是这样的:
如果有房,当然是在自己房产所在区生活成本最低,毕竟,可以省下一笔不菲的房租。
如果无房,不计通勤时间的话,老4区(天河越秀海珠荔湾)房租和日常花销都是最贵的;其次番禺黄埔白云,最便宜的就是南沙增城从化了
中国哪些城市的免费旅游景点最多?
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根据我个人所了解的,景点免费最多的城市是重庆。重庆这个城市却堪称中国最良心的旅游城市,年游客量全国第一,却又有很多免费景点,具相关部门统计旅游收入不算拔尖,我列举以下重庆免费景点有:1.洪崖洞,这里已经变成了网红点,很多人都冲着它的名声到这里打卡,听说很像宫崎骏***里的场景,洪崖洞真的很值得人一去,尤其是晚上,还可以顺便看看江景。2.朝天门,我个人觉得夏天的朝天门真的很美,尤其是坐上两江游轮,两边的夜景就好像梦里一般,显得那么的不真实和梦幻。3.鹅岭公园,渝中区的朋友看夜景一般就是在鹅岭公园,这个公园四季景色优美,尤其是夏天,还可以躺在草坪上看看星星、听听虫声,享受难得的大自然气息。4.磁器口,
磁器口,想要吃重庆的小吃就不得不说起磁器口,因为磁器口就是所有吃货的天堂,里面几乎是应有尽有,我最喜欢吃那里的伤心凉粉和麻花,强烈推荐。6
解放碑,这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物,周围都是卖奢侈品的大型商场,也是号称整个重庆最富有的地方。5.
洋人街,小孩子一般喜欢来这里,因为洋人街算得上一个大型的游乐场,而且洋人街的消费真的很便宜,有一块钱的面包,还有一块钱的汤圆,5块钱就可以从入口坐缆车到终点。当然还有很多大小免费景点。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长乐宫遗址博物馆,天禄阁,曲江南湖,秦二世墓,寒窑,大唐不夜城,杜陵,西安八办,杨虎城公馆(止园),***旧证纪念馆(张学良纪念馆),环城公园,兴庆宫公园,昆明池,石婆庙,石爷庙,小皮院***寺,汉城湖,城隍庙,渭水园,城市运动公园,卧龙寺,革命公园,丰庆公园,世博园,丝路群雕园,莲湖公园,云居寺,陕历博,小雁塔,西博院,阿房宫遗址,罔极寺,……
兰田:全免。
户邑:渼陂湖,化羊庙,
周至:八云塔,仙游寺塔,周至水街,
高陵:泾渭分明处,
长安:杨虎城陵园,杜公祠,清凉山公园,潏河湿地公园,唐村,良家滩湿地公园,…
咸阳:咸阳湖一,二期,玻璃桥,古渡廊桥,古渡遗址博物馆,咸博,风凰台,安国寺,中午台,北杜铁塔,上官婉儿墓园,汉萧何曹参墓遗址公园,唐顺陵,周陵,汉长,安,平,延,渭,义,康陵,戚山寺,御书宫,奥体中心,观光塔,双照湖,市民文化中心,两寺渡公园,丝绸之路公园,古渡公园,沣河森林公园,太平湾,大秦文明园,兴宁陵,正阳洞,唐建陵,袁家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3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