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馆在哪些地方有?
1. 中国国家馆在世界各地都有。
2. 这是因为中国国家馆是中国***在国际展览会、博览会等重要场合所设立的展馆,旨在展示中国的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成就和形象。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的实力和形象,中国国家馆会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设立,以便更多的人能够参观和了解中国。
3. 中国国家馆在世界各地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展示中国的实力和形象,也是为了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国家馆,中国能够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说到国家级博物馆(院)合个省级博物馆。
2.中国国家博物馆
3.台北故宫博物院
4.陕西历史博物馆
5.南京博物院
6.河南博物馆
7.山西博物馆
8.湖北省博物馆
9.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去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名副其实?
去过很多地方,有得地方因为工作原因也多次前往,但是去过这么多地方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就是碛口古镇了,这个地方是我唯一的不是因为工作原因而主动去过8次的地方,至今还没有哪个地方能代替,也许西藏、新疆都很美,但那么遥远去一次就够了,碛口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吕梁市临县,是黄河边的一个古镇,在文物众多的山西,碛口古镇仿佛一个丑小鸭,又好像一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小家碧玉,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这不影响她的美,相反正因为僻静、人少,才更显出她独特的美。
碛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原来是晋商从宁夏、内蒙运送山西往返货物的水路码头,因为碛口往南就是著名的大同碛,水流湍急,无法行船,所以走水路的货物都从这里中转,再经太原运送到全国各地。正因为碛口的先天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得这里在明清之际非常的繁华,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周围的村子在贫瘠的吕梁山区显得特立独行、十分富裕。后来因为晋商的没落和整个大时代变为海洋经济,碛口古镇逐渐没落并最终被人遗忘。
我很喜欢碛口古镇用石块铺满的街道,也喜欢黄土高坡粗矿的地理环境与黄河母亲河还有晋商文化的交融,喜欢碛口的老街,喜欢碛口的窑洞。坐在临河边的窑洞二楼,旁边就是黄河,河对岸就是陕西,和几个知交好友喝酒聊天,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徜徉在傍晚的古镇街道和小巷里,特别悠闲而又浪漫。
碛口古镇也是很多写生和摄影爱好者的乐园。
碛口古镇旁边的西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从外表看和山西很多古村子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西湾村子从风水学来说很有价值,他的五条巷子正好和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相对应,背后靠山,面前是一条小河,对面又有比较山,形制特别好。这也是能够进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明村的原因吧,村名都是罗哲文题写。
碛口古镇南边几公里的山上有李家山,吴冠中先生把她和张家界和陕晋蒙黄土高原并列为自己一生的三***现,足以证明这个村子在吴先生心中的分量。李家山整个村子是由两个大地主斗富建起来的,两边高低各十几排窑洞,气势非凡。这里是写生学生的最爱,一般在这里住一个月写生,每天农户收25一个人,管三顿饭,是不是很便宜?不过饭都是当地土饭,就是大烩菜加花卷之类的。
名副其实?!!!AC娘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华山。曾经喜欢爬山(那时候真是脚力十足)的AC娘表示,华山的“险”真的非常名副其实。
AC娘当时是从下午开始爬的,***是爬一晚上然后到山顶看日出。
记得爬完百尺峡的时候,穿着羽绒服一出汗就立马被山风冷却的感觉非常清晰,AC娘刚刚和小伙伴瘫坐在地,山下星星点点,忽明忽暗,才觉得已经很晚了,一看表正正好凌晨12点。山下的不远处,有人突然喊“七夕快乐”,“我爱你”,容易感动的AC娘觉得太暖了,已经准备好哭鼻子了。然后听到很近的地方,有人喊了“我还是单身!”哈哈哈,还好有人和AC娘一起啃***~~~(扯远了)
当时刚刚爬完的百尺峡,是华山的第二道险关,就记得要从一大块从天而降的“惊心石”下面走,直勾勾的,但因为天黑,基本看不见就一直往上爬,所以感觉还好,没有那么害怕。
但是,在百尺峡之前,有一道险关,叫做“千尺幢”(又叫太华咽喉)。这个咽喉二字真的非常名副其实了。这条咽喉夹在两块巨石之间,很狭窄,爬的时候正是傍晚,周围暗暗的,总感觉两边的巨石在不断生长。一共有三百多级台阶,最陡峭的地段只有三分之一脚掌宽,连AC娘的小脚丫子横着走才刚刚好,差不多是AC娘的半只脚宽。啦啦,还好AC娘瘦!(现在去的话,担心会卡在半路上qaq)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38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