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都有哪些特色小吃?
地毯狗肉,马大肠,牛汤锅,汽锅鸡等好多好多的!这些都是一些正餐类的!
小吃类的也多,椒盐饼啦,荷油酥啦,威远凉鸡等凉品类这些都很好吃的哦
文山特色小吃属于川菜类,香辣或清淡,都很可口。
在我的印象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特色小吃:
花米饭(又叫花团饭)
从小到大,最喜欢吃家里用糯米做的花米饭了,用颜料染的糯米饭,吃起来不油不腻,清爽可口,还有一种淡淡的香味,部分颜料是用其他食物特制的。
每年的“三月三”,是文山隆重的传统节日,表现了人们自由恋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在“三月三”,花米饭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在以前谁给你花米饭吃,说明有戏哟,当然,现在演变成了招待特色美食之一,能吃是口福,要带走姑娘,并不那么简单。
文山粽子
在文山,粽子是招待客人的美食之一,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包粽子,不只端午节包。由于生活习惯有些差别,粽子形状每个部落都不一样,有类似上图筷子长手臂粗的圆粽子,也有三角尖的粽子等。有些地方粽子里面还包肉馅。
各类三七汤
文山州为中国三七之都,三七在全国都比较有名,云南百药等中药都含三七成份,用三七炖排骨、猪脚、岜夯鸡(我们以前的老师说是大力山巴鸡,啊哈哈,是文山比较出名的土鸡)等。不仅可口,还滋补身体。
除了以上几种,文山酸汤米线/卷粉、文山粑粑(一般办喜事才可以吃到正宗的粑粑)等也比较出名。欢迎各位喜欢美食的朋友补充。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什么特产?
下面跟着小编来体验一下文山的人文+美食~
文山州早在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就在这里设州置郡;明、清设广南府和开化府。1950年1月,文山县城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3月,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1950年,将河口县划归蒙自专区,6月将马列坡县改称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1958年4月,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自治州,人称为“滇东南大门”。文山是因“东文山”自然地貌而得名。著名景点有:砚山浴仙湖柳井溶洞群等。
三七炖鸡
三七素来就是云南省出产的传统名贵中药材,它降血脂血糖疗效十分显著,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是三七的原产地,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文山县已经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定为“中国三七特产之乡”。
云南文山革雷还有什么特色小吃?
花米饭
到山里***摘各种有利于身体的植物叶熬成红、黄、蓝、橙、黑等颜色,之后将洗净的糯米分别浸泡于各类植物染料中浸泡三四小时后晾干,待各种鲜艳的色彩已深深浸透米质,米的颜色已彻底改变,再将它拿到水边淘洗干净,然后放到甄子里蒸熟。
壮族祭龙粑
制作祭竜粑粑的食材,由植物的叶、根、果配制而成,这样的祭竜粑粑不仅天然生态、味道特别、可口,且容易消化,香而不腻,有食药两用。
云南省的扛把子美食是哪一道?
如果问云南的扛把子美食是哪一道,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云南好吃的实在太多了,只一道菜,怎能体现我大云南的美食呢?
传统的滇菜,作为一个地方性菜系,它是以昆明、楚雄和玉溪为中心来构建的,三个地方又各有千秋、相互融合,若是非要找一个扛把子,想来也只有“三七汽锅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真正的汽锅鸡,那是蒸出来的。
很多老昆明人家里都会有一套汽锅,红土陶制,外观似钵,锅中有个汽嘴,说是一套,是因为汽锅尺寸不同,由大到小可以摞起来,也可单独使用一个,而且这汽锅一定要买建水县烧制的红陶。
芈君的父亲,做菜可是一把好手,芈君呢,吃菜也是一把好手!哈哈哈哈!
这汽锅鸡的做法,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器皿庄重些。选上好的土鸡,洗净,斩成小块,放入汽锅中,辅以姜和葱,很多昆明人还喜欢放上三七根,也可以放入三七,它们是文山的特产,民间认为三七有“生打熟补”的药效,是很好的滋补品,我们家比较喜欢放三七根,因为它既有三七的药香又不是那么苦。也有些人喜欢放虫草,一样起滋补之效。
旺火上锅,锅内盛满水,将汽锅置于锅上,为防漏气,可用纱布或毛巾把接口处一圈围上,汽锅内不放水,靠的就是汽嘴中蒸腾上来的蒸馏水慢慢变成鸡汤,四五个小时后可食。个人认为这鸡汤味道尤其鲜美,因为汽锅锁住了水分,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鲜味,甚至胜过了鸡肉本身。
相传这滇中名菜汽锅鸡是临安府(今天的红河州建水县)的厨师杨沥发明的,红河的东西,那叫一个好吃,但作为美食的标杆,一般都认为是蒙自的过桥米线。
云南文山气候特点及特产?
文山天气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皓署,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低热河谷地区天气炎热,主要生产有香蕉、菠萝、菠萝蜜、芒果等土特产品;中部温热地区主要生产沙仁,冬早黄瓜、佛手瓜、冬早玉米等土特产品。高山温凉地区主要生产草果、八角、三七、黄精、铁皮石斛等主要名贵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4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