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鳌拜有哪些作为?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
权臣与皇权的矛盾是封建王朝不可逃避的一组矛盾,有的皇帝处理得当,留下了君臣同心的佳话,如汉宣帝、霍光;有的皇帝处理不当,引得君臣刀剑相向,最出名的当属康熙跟鳌拜。大多数人了解鳌拜都是从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里面获取的信息,在《鹿鼎记》里面鳌拜不仅是一个权臣,还是一个一心架空康熙的“摄政王”,对待康熙丝毫没有一丝忠诚之心。其实对于鳌拜的这一认知是不准确的,历史上真正的鳌拜对满清可谓是忠心耿耿,虽然后面对康熙有轻视之嫌,但绝无反叛之心。
我们常用“三朝元老”来形容一个屹立于政坛长盛不衰的臣子,对于清朝初年的那段时间,最有资格承担这个称号的人当属鳌拜。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出身将门的鳌拜精通骑射,很早便效力军中。早年的鳌拜跟随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获得了些许战功,但是这样的战功在八旗子弟里面并不算出众。
对鳌拜而言,他军旅生涯的转折发生在皮岛。天启年间,大明失去了辽东,但是依旧保留了临近朝鲜的皮岛。皮岛的存在成为了后金(后来改为清)后背上的一根刺,时刻牵制着后金的军事动作。为了拔掉这根刺,公元1637年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但是硕讬等人却久攻不下。于是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作为阿济格手下的一员猛将,鳌拜也随军前往。
阿济格到了皮岛之后,制定了两路进攻路线,一路是以巨舰为佯攻;另一路是轻舟小舰的突袭(其实就是敢死队)。鳌拜主动请缨,并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阿济格的这招“明修找道暗度陈仓”很快便被守岛明军发现,鳌拜等突袭队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不顾自身性命的鳌拜奋勇冲杀,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最终皮岛被攻陷,后金再无后顾之忧。鳌拜也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皮岛之战只不过是鳌拜在军事上对满清忠心耿耿的缩影。
鳌拜这个人好坏参半,前半生为满清王朝出身入死,军功赫赫,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晚年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专横跋扈,最后落了个监狱中老死。
皮岛之战(鳌拜的成名之战):天启元年,大明王朝失去了辽东半岛,明朝大将毛文龙领兵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的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骚扰和牵制后金(满清的前身)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视皮岛为眼中钉肉中刺,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日夜筹划,誓要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下令进攻,那时鳌拜只是从军的小军官,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奋勇冲杀,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崇德六年(1641),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包围锦州,在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清军指挥失利,受到重创,随后清军也不断增援。鳌拜看不下去了,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战,鳌拜主要任务打击农民起
义军,打垮李自成,诛杀李献忠,大破大西农民军。对抗多尔衮,维护皇太极的后裔为帝王。
一、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有话直说,没多余的小心思,性情刚愎、耿直,自会狂妄自大。
二、加之累累战功,为大清王朝初期政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任何人都会骄傲起来,况且他还是一介武夫,自然会愈加自负,开始骄横跋扈,气量狭隘,结党营私,认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
三、四位辅政大臣,一个老死了,一个被自己搞死了,还有一个是自己的跟屁虫,加之皇帝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而已,自然会目中无人,篡改康熙帝的圣旨,不将实权交予康熙。
最终康熙忍不下去了,下令除去鳌拜。直到下监狱之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被康熙下令革职炒家,终身监禁。
先说作为,鳌拜在入关作战长期跟着多尔衮,也算是有些军功,因此,顺治死后,鳌拜是辅政大臣,参与了康熙早期的政治运转。
鳌拜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说不是忠臣,是因为对康熙,鳌拜是有些不在意的,因此没多少忠诚可言。而说到奸臣,也不至于,确实鳌拜权势很大,有自己的圈子,但不是以取康熙而代之。
所以康熙圈禁鳌拜可以理解,毕竟限制了自身的执政,但是没必要给他各种罪名。
首先,鳌拜是满清上三旗镶黄旗人,也就是皇太极的嫡系部队,是皇太极较为欣赏的将领,后来跟随顺治入关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属于皇帝家族的家臣。到后来顺治托孤,担任辅政大臣也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但后来鳌拜权利越来越大,当时康熙正当年少,自然免不了把康熙当成一个小娃娃来看待,要说他专权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是有的,但我觉得对清朝还是忠诚的,加上康熙又是一代雄主,自然不会让人站在自己头上,要是碰上一个相对懦弱无主见的皇帝,我想鳌拜应该能够寿终正寝,可谁让他碰见康熙了呢。从后世乾隆敢为鳌拜***也能看出,乾隆是康熙的忠实粉丝,如果鳌拜没有冤屈,乾隆应该不会做有损康熙圣名的事情。因此,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的忠臣。
鳌拜,清朝初期重臣。
在现代***剧里的形象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物。以致大多年轻人把他定型为“奸巨”。其实根据史料分析,鳌拜应该不是一个那么坏的人。鳌拜应该是一个忠心不二的三朝元老。鳌拜一生经历三朝,从皇太极到顺治帝,朝廷动荡起伏,没有看到鳌拜有不忠的痕迹,只有看到他忠心不二,勇猛作战,死保皇室的功绩。只是晚年人老糊涂得罪了康熙,以致落的个晚景不保。
史料记载,鳌拜出身满清贵族,将门之后,精通骑射。青年时就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勇猛无敌,屡立大功,以战功被封公爵。对皇太极忠真不二,曾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皇位,鳌拜始终站在皇太极儿子的这边,力保幼主。最后因各种原因,多尔衮和豪格各自退让,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
顺治年幼继位,多尔衮摄政一手遮天,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又是鳌拜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和多尔衮明争暗斗,没有向多尔衮屈服,力保幼主。以致多尔衮没少整鳌拜。
顺治帝亲政后,对极其忠心的鳌拜相当看好。所以顺治在临死前任命鳌拜为顾命大臣。
后来康熙既位后,鳌拜依旧很忠心,辅佐少年康熙处理朝政铲除障碍,兢兢业业。
再后来,也许是对政治的看法和少年康熙不同。也许是年老糊涂,或多或少有一些膨胀的缘故,也许自己是三朝元老,功高权重,小看了康熙的能力。最后触碰了康熙的底线,被康熙给除掉。
个人认为,总的来说,鳌拜的一生是效忠皇室的一生,功大于过的一生。没有象多尔衮一样与皇子争夺皇位,反之在危难时刻是力保幼主,忠真不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6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