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愿意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农村的安逸?
远离城市的喧嚣到农村居住,对城里人来说这个人群不是太多,因为城里多数人在农村没有自己的住房。
当下最时髦的应该是在合适的季节,到农村散心式的住上一段时间,算得上是一种休闲和安逸,适合那些已经退休而且能够从家庭事务中脱出来的人们。
上海一些中老年人会在春末到秋末这个时段,结伴到浙江、江苏一些山区小镇租房小住半年。
上海住房拥挤多数是老少合住,夏天与儿女儿媳挤在一起不方便。去这些小镇租住房租也不贵,房子的设施配套齐全,自己做菜做饭。小镇的蔬菜新鲜环保,快递也很发达,消费不比在市里高。小镇的自然环境好不喧闹,让你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获得安逸、修身、养心的境界。
需要提醒的是:
第一,要选择地质环境比较稳定,过去没有发生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第二,年龄已高的,或有心血管、血栓及其他重症的,最好不要做这种安排。
我愿意住美丽的乡村,因为没有雾霾,空气清新,令你神清气爽。漫步在那花草簇拥绿树成荫的乡间小道上,芳草花香,沁心入肺,令你陶醉,心旷神怡。
我愿意住美丽的乡村,夏天在这里可以种菜,栽上几棵果树,不用化肥农药,可以吃到安全放心的有机水果和疏菜。
我愿意住美丽的乡村,远离喧闹的城市,过着简单清静悠闲的生活。夏天在葡萄藤下,摆上一个茶桌,边听音乐边品茶或喝点咖啡或来点小酒,用一个字概括一一“爽”。
我愿意住美丽的乡村,这里:山清水秀风光好,可以养花和养鸟,白天牵狗逛美景,睌上偷闲文墨间。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真好,真好!悠哉,悠哉!
有多少人愿意远离城市的喧嚣我不知道,但我向往农村的安逸!
在大城市里待久了,都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整天没日没夜的奔波劳累,游走在各个角落,却找不到归属感,显得格格不入。
而每个从农村出来的游子,都忍下了辛酸、苦累,咬牙前行,只为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却难料,那飞涨的房价物价,除了被季度压迫劳动力以外,所剩无几。
如果你也厌烦了现在的生活,那就回乡吧,追求那种田园诗意栖居生活门前栽花,庭后种树;晨听鸟叫,暮听蝉鸣。
远离城市的喧嚣,尽享静谧人生;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追求我们自己想过的生活。
小时候,常常向往着自己有一天来到大城市,向往高楼大厦,西装革履。
直到许久之后……人心都是不满足的,在农村里,可以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吃饱喝足,也没什么可攀比的,所以心情舒畅。但在城市里,你再有钱也买不完所有的商品,周围人的眼光互相影响着,欲望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偶然间想起,很久之前在乡村的生活,宁静而快乐,简单,林间木屋,阳光、蓝天、白云、青草、碧水……渴望远离尘嚣纷扰
或在湖泊之畔、或在山林之间、又或在山岗之巅……
久居城市的我们早已经厌倦了急速运转的樊笼生活,却又没勇气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殊不知道,我们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漂流者。我们的根在农村,身在城市,每一次离家都是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踏上去城市的路程。每一次我们想回家看看,但是看着口袋里的钞票,看看上班的时间表,又是无奈地放弃了。
想过无数次,想过又怎么样呢?你能躲得了吗?你能避得开吗?哪里是世外桃源呢?不过是想象罢了!
我只能说,心里阴暗,处处阴霾,心里阳光明媚,处处鸟语花香。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你对他流泪,他也对你流泪。
生活在阳光里的人们,是多么温暖幸福啊!
我想,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放下一切,远离城市喧嚣,归隐山林”,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
一千六百年前的陶渊明老先生,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脱离尘世、宛如仙境的田园美景。去做一个乡间劳作、自给自足的农人,因为那里***和睦、平等、快乐,是个“天下大同”的美丽家园,后世无数文人骚客,莫不以能得到这样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为这样的美好景象不仅仅是生活,还是一种人生至高境界。
陶渊明生逢乱世,在才华难展,仕途苦闷之际,寄情于乡间田园,虽说有避世归隐的几分无奈,但洒脱无羁、纯朴天然的田园生活确实也是诗人最爱。“***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使农耕生活也会带来劳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也甘之如饴,因为这样的生活能给自己带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尊严。
我们在慨叹“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的诗句时,很多人都默默在心里向往着这种生活,向往着这种至真至纯的人生境界。但是我们真的能“放下一切”,向陶公看齐来个“归隐”吗?
这“一切”里,有你的拼搏成果,有你的人生磨难;有你的笑容眼泪,有你的爱恨情仇;有你的未来寄托,更有你家人明天的早餐。真的能舍下吗?
最近几年,许多朋友都在偏远的山乡老家建房盖屋,甚至还弄个什么乡村别墅、农家小院,是想“归隐山林”了吗?我看不是,恰恰相反,他们是想把城市的浮华喧嚣移植到乡野。放眼全国的乡村田园,乡村游、农家乐遍地开花,你想要的陶渊明式田园还找得到吗?我说,现在这些也许正是你真正想要的!
其实,大多数人想“放下”的不是赖以生存的“一切”,而是想放下不被尊重的付出;想“远离”的也不是“城市喧嚣”,而是想远离不被接纳的无奈。就算有那么一两个“功成名就”或“人生失意”的人士,如陶老先生那样做了,也仅是冲着逃离城市嘈杂、独享乡间清福来的。
能真如陶公远离尘嚣安贫乐道者,鲜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8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