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的那些美食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呢?
回忆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有《千人糕》一文,其大概内容是爸爸让孩子们吃“千人糕”,孩子们贪吃而好奇,急着让爸爸端出千人糕,原来是一块用米做成的枣糕。孩子们问为什么叫“千人糕”,爸爸说千人糕是米做的,种稻谷需要人,妆稻谷需要工具,工具也是人制造的,熬制糖需要人,制糖的甘蔗是人种的,收甘蔗需要……。依次溯源的不断上推,一块千人糕做成,直接或间接的要经千人之手。
这个问题说明以下三点:一,人处在社会中,各为对方而劳动。二,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三,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成果。现在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仍设有《千人糕》这一内容。
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孔乙己虽然被人打断了腿,可还忘不了他的儒雅!
温一壶小酒,要一碟茴香豆,一群孩子围着他,不多了、多乎哉、不多矣!记忆特别深的还是那盘茴香豆,小时候就感觉莫名其妙的香!
50年过去了,挥之不去的还是孔乙己用手捂住的那盘茴香豆,到底有啥味道还是不知道!
还有英雄小雨来,把西瓜切开,吃掉里面的瓤,做成西瓜帽带在头上,做了个鬼脸儿一个蒙子扎到河里!那时感觉西瓜那个甜那!真解渴!我们小时难得吃上一块!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西瓜一年四季有的是!就是那盘茴香豆,不去浙江绍兴还真的尝不到正宗的味道!
记得有一次去弟弟家 ,弟弟是语文老师。煮了一盆生了芽的蚕豆,我们这也叫捂豆,因为泡湿后只有捂着才会发芽!
弟弟给我们讲孔乙己的茴香豆,其实就是蚕豆配上茴香籽煮的!我才知道了就是一盘蚕豆啊!
说起小学课文的美食,我印象最深刻是《我爱故乡的杨梅》~摘一个放在嘴里,舌尖碰那杨梅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你轻轻地咬一口,就可以看到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染满了鲜红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叫人越吃越爱吃,记得那课本上还配了插图 看着那硕大的杨梅,当时,我真的口水都要出来了,,哈哈,对这文章记忆犹新呀!还有闰土家乡的西瓜,也让人舌味顿起呀,大大的西瓜肯定会好甜…
我第一反应是白洋淀里满满的荷花,因为我生长在平原,很少有池塘养莲,学到那篇文章时,我还没吃过莲子。
又读到诗里的那句诗“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下子勾起了馋虫!
我吃过走街串巷卖的菱角,一毛钱两个,熟的,剥开就能吃。我们经常是买两个,咬开一头,开始剥皮,捌到一半露出白白的肉,就开始吃,然后慢慢滴把剩下的另一半,边咬掉皮边吃。留着另一个放兜里,有时是过阵吃,有时是第二天吃。
我想象不出莲子是什么样,那时我也没见过莲子的图片,想象着莲子的味道可能就是菱角的味道!
后来见到过很多次荷花,都不是秋季,也没吃到。
那年那月,正秋季,和朋友溜达某小区里,穿过木桥,桥下流水潺潺,浮着几朵睡莲,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睡莲的模样,惊讶它干嘛缺了一小块!
莫非无意中暗喻了生活总是缺憾的吧!
朋友吟诵了《青春之歌》: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
心里想着,那时节如果在白洋淀,应该是满湖都是莲蓬了吧!
想象如果边划船,边***莲蓬
首先,本人,女,第一次接触辣条时间2002年,既往有16年吃辣条史,平均1包一天,现因各种因素有了减少,有轻微戒断症状。以我这么多年的吃货史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并且作为江西老表的我,在对辣的理解上,有独特的见解。或许说到吃辣,大家会第一个会想到成都,我想到重庆四川那边。但是我要告诉各位的是,不仅在四川,在湖南,在江西这边的人也是非常能吃辣的,因为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湿气比较重,所以当地的菜系都会放些辣椒来综合环境的湿气。
我对辣的理解是,辣是菜肴必须存在的元素。但是我反对那些特辣,超辣,变态,辣,这些你辣度为标榜的各种产品。我觉得优秀的那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然后让你有想吃的欲望。就是你明明觉得它有些辣,但是你却还是想吃它。
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有意见相左的,也有意见相同的。意见相左的,大家就可以忽略这下面的文字,意见相同的话可以在往下面看。
第一个推荐的是我小时候比较喜欢吃的一款霸王牛筋,话说我在成长这几个阶段吃到了几种不同口味了,霸王牛筋,虽然包装是一样的,但是它里面的味道却千差万别。我觉得在最开始五年级的时候,我接触到了霸王牛筋,那种时候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辣 吃完之后会带着一种酥麻酥麻的感觉,你吃完之后你感觉你嘴唇皮是在跳动,但是它的辣属于甜辣,不是那种烧心烧胃的辣。这款辣条我也很久没有吃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是由小作坊生产,但是它陪伴过我的童年,给了我一副铁打的肠胃,我还是把它贡献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我不知道它现在的味道是怎么样,我姑且把他最经典的图片放出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购买。
中国古代美食四大书籍?
1《食珍录》: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余姚人虞宗写于南北朝时期。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2《清异录》北宋人陶谷撰著,杂***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
3《食经》谢讽著于隋代,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4《本心斋食谱》宋代陈达叟著。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5 《山家清供》南宋林洪撰著。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种。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
6《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著。本书既是一部融合蒙汉两族饮食文化的文献,同时也是古代食疗专著之一。全书三卷,卷一记养生、妊娠、乳母、饮酒诸忌,卷二主要是阐述用于保健医疗的加药饮料与食品的配料及制作方法,卷三记米谷品、鱼品、菜品等,对每种食品的性味与作用,都逐一加以说明,大部分附有绘图。
苏轼的美食的著作?
1《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3《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reystrategic.com/post/93720.html